交通部挑軟柿子吃
昨天 1,200 名計程車包圍交通部,癱瘓仁愛路,抗議現行計程車規範的種種缺失。其中,計程車司機最引人注目的主張,是抗議叫車程式 Uber 「搶計程車生意」。
抗議之後,交通部馬上回應:為保障計程車運將的生意,將撤查 Uber 是否違法,以及該如何取締開罰。
但交通部這種「我會幫你找碴」的態度,其實最糟糕。因為運將們提出的多個訴求中,交通部僅選擇挑最軟的、最陌生的外國軟柿子欺負,其實是逃避問題、頭痛醫頭。
Uber 不是計程車
Uber 到底是什麼?從計程車的角度來看,Uber 是計程車。
但根據 Uber 自己的看法,它卻是媒合載具與被乘載物的平台。計程車載人只是一種形式;載具也可以是摩托車、直升機、腳踏車,被乘載物除了人之外,也可以是訊息、貨物等。
Uber 另一個特色是「分享經濟」(sharing economy)的商業模式。傳統上雙 B 黑頭車大部分是跑機場、飯店等長途接送,閒置的時間很多。Uber 讓這些黑頭車方便在空閒時接一些短程的乘客,提高經營效率。如此一來車子不用空等。
類似的共享企業還有 Lyft(共同通勤)、Airbnb(共用空房子)、youbike(共用腳踏車)等服務。這些服務讓人們把閒置的資源 -- 空房子或是沒在開的車 -- 能得到更多利用。也更環保 -- 如果台北的 3 萬台計程車本來只有 20% 的使用率,能降低至 6 千台,卻有 100% 運輸率,城市的空氣不是會更好?交通也更順暢?

分享經濟,YouBike
圖片來源:YouBike
甚至,如果減少成 0 台計程車,改為全部由一般人閒暇時載人打工賺錢,不是更環保?更有效率?
問題是,這樣會有 3 萬位計程車司機失業。
當受損的人少而集中,受益的人多而分散時,反對的聲音最大。因此計程車司機必然會反撲。
尋租(rent-seeking)
最簡單的反擊就是跟政府告狀。著名的連續創業家 Steve Blank 曾指出,當傳統企業面對破壞性創新時,常會「尋租」(rent-seeking)來排擠競爭者。尋租就是不提供更好、更方便、更便宜的服務,而尋求政府、法律、租稅的保護,來排除新進的競爭者。特別是當產業已經形成工會、公會時,反擊力道更大。
在國外,旅館公會排擠 Airbnb,計程車工會排擠 Uber、Lyft,甚至更早期的銀行界排擠 Paypal,都不是新聞。還有美國的汽車經銷商抵制 Tesla(因為 Tesla 堅持直接銷售,不設經銷商)。在台灣,金融業排外這裡就不討論了。另外還有法律界放話撤查評律網、櫃買中心與 flyingV 解約 等例子。
英文有一句話:「別跟笨蛋吵架。他們只會把你拉到跟他同一個程度,然後靠經驗擊敗你。」
“Never argue with an idiot. They will only bring you down to their level and beat you with experience.”
尋租的策略也類似:傳統企業要求新興企業必須要「長得跟他們一樣」 -- 有同樣的成本結構、商業模式 -- 然後傳統企業再憑著規模、通路、或是政商關係的優勢擊敗新興企業。
上述的這些打壓都成功的讓新創服務收攤,或是改變方向,卻不見告狀的人開發出滿足同樣需求的服務。
Uber 大受歡迎,證明人們想要方便的叫車系統、雙 B 乘車環境、不需要現金的付費系統、評價司機系統、以及跨國適用的叫車服務。但台灣的計程車行不思考如何滿足這些需求,第一個想到的卻是打擊 Uber。這就是尋租。
再看看另一個證據:交通部調查 Uber 的理由。其目的不是為了提高台灣計程車的品質、增加計程車的競爭力、保障消費者的權益,而是為了保障計程車司機的利益:
「交通部路政司副司長王穆衡表示,Uber以平價車輛經營計程車的方式,與計程車業客群重疊,靠里程、時間收費的方式相近,價格也類似,還會打折,衝擊計程車客運業經營環境 . . . . 」
為何叫「尋租」?因為排擠競爭會造成價格無法降低,等於是變相的付租金。
最受損的是車行,不是司機
讀者可能會想到:咦,既然 Uber 只是平台;那有更好的平台,得利的不是司機嗎?如果 Uber 那麼受歡迎,為何司機不加入 Uber 就好?
所以其實最受 Uber 威脅的不是司機,而是車行。傳統上車行提供調度、派遣的服務,提高司機與乘客的媒合率,換來司機付月費或是分潤。現在這些服務被 Uber 用更低廉的技術平台取代了。因此最急於排擠 Uber 的其實是車行;而已經轉用技術平台的車行,例如台灣大車隊,相對的就老神在在。
司機們其實也想跳槽。如果仔細看昨天司機提出的四大訴求,很大一部分是希望放寬靠行制。他們的 4 大訴求是:
- 放寬計程車駕駛年齡限制,讓 68 歲以上駕駛,只要通過身體檢查,仍能繼續領照
- 讓一輛計程車可加入不只一個車隊,盼能放寬限制至 2 或 3 個
- 取締白牌(無營業執照)攬客
- 提高計程車費率
計程車收入低是殘酷的現實
那計程車司機們怎麼辦?他們工資低,工時長,又有 Uber 競爭,日子很辛苦。難道不該保護他們?
很遺憾的,計程車收入無法提高,是因為計程車供過於求。這是殘酷的市場現實。每一個行業都會面臨供需問題,並不是計程車司機獨有。這個殘酷的現實一方面來自臺灣經濟不振,造成許多失業者投向計程車。政府如果真的要幫助計程車司機,提振經濟才是根本。
面對殘酷的競爭,應該要開放市場。開放乘客挑選司機,也開放司機挑選車行。讓更有競爭力的服務(例如台灣大車隊、Uber)、更有競爭力的司機(例如評分較高的司機),能夠靠服務賺到更多錢。台灣自己也開發出了對應的 App,包括呼叫小黃*,就是積極正面應戰的態度,值得計程車業支持。

圖片來源:WebTrends
同時,政府應該降低進出計程車業的門檻,讓司機們不會因為高昂的前置成本而被「套牢」在計程車業。排擠競爭者無法解決真正問題。
說真的,司機們一方面抱怨 Uber 降價競爭,一方面要求提高計程車費率,其實自相矛盾。等於承認他們在尋租 -- 「我要踢掉用科技降低成本的競爭者,才能提高價錢」。
個人可以有國族主義,政府不行
在這次「計程車 v. Uber」的爭議中,隱隱約約有一股國族主義的暗流蔓延。或者說是「不要讓外國的大公司賺走我們的錢」的情緒。
最明顯的例子是交通部的發言,幾乎可說是「我要針對 Uber 直到找到缺點為止」。例如在這篇報導中,交通部表示:
「. . . . 對其是否依規定在我國設立登記並繳納營業所得稅、索取會員資料如何個資維護、統一租車公司市場定價有無聯合行為、綁定信用卡支付車資所涉交易之安全性等問題,交通部將就資料蒐集後函請經濟部、財政部、法務部及公平會等相關主管機關適時進行調查。」
純憑舉報,沒有犯罪根據,就打算從所得稅、個資、聯合行為、信用卡安全一項一項查,幾乎是清算;而不是面對新型態的商業模式的管理。
叫車 App Easy Taxi 的前經理* 對本次事件的發言,更明顯充滿國族主義:
「. . . . 過去八個月,Easy Taxi 台灣團隊只盡力做一件事情,也是我認為台灣應該對破壞式創新保持開放態度的正確作法,那就是:
把錢留給台灣人。」
這種國族主義態度,其實在大陸還蠻常見的,幾乎各行各業都可聽到「把 XXX 趕出中國」的口號。在台灣似乎是剛剛抬頭。香港則是對外國品牌接受度最高。
球員、球迷可以偏袒,裁判應該公正
創業家「愛台灣」是有熱情,企業喊「驅逐韃虜」是行銷,消費者排斥特定國家產品也無可厚非;但政府不該有差別待遇。
政府應該從新的科技角度,重新定義、規範運輸產業,讓其不但安全可靠,同時更有國際競爭力。政府不應該針對特定計程車產業,而犧牲消費者的權益。更不應該針對特定企業,進行惡意的、獵巫式的調查。
今天 Uber 衝擊計程車業,政府就打算更改計程車業管理辦法,開罰 Uber。明天有人開了「腳踏車載人 App」、「摩托車快遞載貨 App」、「新竹-台北通勤共享 App」、「台北 - 花蓮太魯閣號代訂 App」、「社區公寓育兒托嬰 App」,甚至「聯營機票 App」、「澎湖渡輪代購票/互換票 App」、「空公寓儲藏雜物 App」等,都只是時間問題而已。
要妥善管理這些新興商業模式,同時保留創新的能量,必須有寬廣的視野,不能只是被傳統企業牽著鼻子,推一步動一步。
PS:我是台灣大車隊的忠實客戶,手中還有 4600 多點會員積點。我再次呼籲台灣大車隊,讓乘客有權完全關閉後座螢幕,還給乘客們隱私權以及健康的視力。
[Update] 感謝 @wubj、@Yang Alexander 指出,Easy Taxi 為來自巴西的公司。另感謝 @邱小黑指出 Punnode 一文作者為 Easy Taxi 前經理。皆已更改。Easy Taxi 之官方立場請直接聯繫下方留言中的官方 email。
圖片來源:enixii
[divide style="2"]
- 不想錯過每一篇有物文章,歡迎訂閱電子報。(右側欄)
- 加入有物報告粉絲團,更多精彩的短文!
- 有點子、故事、想法、推薦的作者?寫信至 contact [at] yowureport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