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物聯網專題] 微軟推出企業物聯網認證|印度與英國合作打造智慧城市|瑞士錶 Tag Heuer 急追 Apple Watch
大家好,我是物聯網專題 Key Points 主筆蘇書平。我投入雲端領域已經九年多了。今天由我與資通訊產業顧問林修民,台灣知名科技公司處長 Jerry 共同為大家分析物聯網新聞。今天新聞包含微軟物聯網加速器、印度海得拉巴智慧城市加速器、瑞士智慧手錶、 Pebble 的健康偵測技術、無線充電溫度感測器以及新創科技公司 b8ta 將物聯網技術導入零售領域等消息。
- 蘇書平
編按:昨天得票率最高的是胡采蘋「Apple Pay 攜手中國銀聯,進軍中國行動支付」,得票率 52%。恭喜采蘋主筆第一次出手就獲得最高票。
另外,今天 Key Points 主筆 Jerry 由於個人因素必須匿名。有物已確認 Jerry 的真實身分。
物聯網專題新聞
微軟推出 Azure 雲端認證,加速開發企業物聯網
通過認證的企業將可降低其物聯網產品與 Azure 雲端連結的時間,並能利用 Azure 物聯網建置套件 (Azure IoT Suite and IoT Hub)整合數據,提昇產品功效。 Link
蘇書平:
Azure IoT Suite 以及 Microsoft Azure Certified for IoT 認證服務協助廠商快速的將裝置與 Azure 雲端平台連結。目前有多家全球重要企業和微軟合作。我也參與了這些專案。
本次微軟推出兩個模組:遠端監控和預防保養預測。透過這些模組,客戶可以在一分鐘內佈署所有技術和客戶展示畫面,並取得所有程式碼。這有點像客戶僅需做出半成品。過去客戶要將產品導入物聯網,必須自己開發雲端服務以及裝置對雲端的通訊方式。這造成上市時間拖長,失去市場商機。
但透過微軟的模組,企業可以更容易了解物聯網;並透過認證服務,和微軟全球的物聯網專家交流意見。企業不但能諮詢商業模式以及技術,也可以了解其他國家的物聯網應用,包含車聯網、智慧醫療、智慧能源控制、智慧建築以及智慧農業和漁業。
另外,物聯網的商業模式除了銷售硬體外,未來還可以透過巧數據(Smart Data,含有使用者身分、職業等個人特色的數據)和社群功能,提供手機訂閱服務模式。這也是傳統製造業轉型成製造服務業的重要關鍵。「硬體 + 軟體 + 服務」將是下一波物聯網成功的關鍵。
荷蘭大學成功開發無線充電溫度感測器
此溫度感測器重量約 1.6 毫克,面積 2 平方毫米,不須裝配電池。用在智慧建築,可偵測人類體感溫度,控制電燈開關。還能透過 Wi-Fi 無線充電,不用更換電池。無線充電範圍約為 2.5 公分。Link

無線充電溫度感測器產品樣貌。圖片來源:Technische Universiteit Eindhoven
林修民:
這裝置有兩個亮點,不用聯結線與不用電池。物聯網十分重視功耗(Power consumption)。尤其是需要無線通訊的裝置,更是離不開電池。如果有行動裝置不需電池,幾乎是革命性的改變。
蘋果前董事長賈伯斯的設計哲學崇尚日本極簡藝術。他最討厭一堆有的沒的聯結線,破壞產品的美感。線主要目的在於傳送電源與訊號。因此蘋果產品線很早就使用藍芽(Bluetooth)技術聯結鍵盤與滑鼠,並用 WiFi 取代有線的乙太網路(Ethernet)。
可是即使賈伯斯再討厭線,還是無法去除電源線。iMAC、Macbook、Mac Pro 與 Mac Air 都需要電源線才能充電。如果看到一個不需電池的蘋果系列產品,賈伯斯老大地下有知應該會樂得從地下跳起來(誤)。
電池容量太少是目前使用者的痛點。所以很常看到使用者隨身攜帶俗稱「尿袋」的行動電源。
但功耗較大的裝置,在可見的未來無法擺脫電池。目前的無線充電標準主要是取代電源線,還無法遠距離無線充電。許多晶片已經開始支援無線充電技術,如高通晶片驍龍(Snapdragon)820。未來幾年我們應該可以逐步擺脫手機充電線的糾纏。
本新聞提到的裝置,雖然傳輸距離真的太短,但是一個極具突破潛力的應用,後續值得觀察。
穿戴裝置公司 Pebble 推出自家健康監測 App
Pebble 與史丹佛大學合作推出 Pebble Health App。此 App 除了紀錄行走步數以及睡眠數據以外,還會根據使用者行為,自動調整每天運動目標,並為其安排適當的運動時間點。Link
Jerry:
靠著相對省電的電子紙螢幕以及簡單的功能,Pebble 長達 7-10 天的續航力大幅領先其他智慧錶對手。不過,看著其他對手不斷推出新功能,Pebble 也開始考慮增加功能。而主打監控使用者活動的運動手環公司 Fitbit 順利的 IPO,成為市值數十億美金的公司。這讓 Pebble 有個很好的參考方向,希望藉著加入監控日常活動功能,趕上對手。
根據科技雜誌 PC Magazine 的 2015 年最佳智慧手錶報告,健康監測已成為使用者最重視的功能之一。睡眠與行走數據,已成為最基本的健康資料。Pebble 與史丹佛合作,若能真正提供使用者適時且適當的建議,例如與其時間軸(Timeline)功能整合,或許將成為其殺手功能。
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,為完整紀錄活動,必須長時間打開偵測器。這對於錶的電池續航力是一大衝擊。過去 Pebble 引以為傲的超長待機時間,是否會因此大打折扣,就讓我們拭目以待了。
新創公司 b8ta 推出實體零售商店,提供新創科技商品線下通路
b8ta 物聯網零售平台是由四位前智慧居家公司 Nest 員工創立。近期 b8ta 在美國加州推出旗艦店,提供熱門新創科技產品與顧客實體接觸的機會。陳設在店內的商品皆能顯示即時資訊,包含商品庫存、買家評論與價格比較等。 Link
林修民:
電子商務雖已為主流,但實體店面仍有優勢。如果可以結合兩者優點,將可發揮最大優勢。線上購物雖較節省店面成本,並可 24 小時全年無休,但仍然有些不足之處。例如無法接觸貨物實體。消費者對於重視物體材質、設計感和顏色的產品,寧願到實體店面看到貨物本體。
傳統的 O2O (Online to Offline,線上至線下服務)有局限性。如果商家未來可透過 Offline 與 Online 的結合 (Combined Online with Offline)互補,則更能發揮最大效益。
前陣子亞馬遜開了第一家實體書店,就是強調線上與實體互補。實體書的標價和線上售價一模一樣。實體書店讓使用者實際翻閱書籍內容,也可把玩整體設計封面感覺;比電子書只能參考前後幾頁與目錄還多選擇,讓讀者深入了解這本書。
我認為物聯網就是資通訊與其他產業的整合。由於牽涉到的領域較大,需要比較多的專業知識。例如現在很夯的金融科技(Fintech)就是整合金融和科技。Uber 也是利用即時資通訊技術分享交通工具現況做為商業模式。但線上購物另一大缺點就是沒有專業人員隨時在旁解說、解決客戶疑問。實體店面有實體貨物參考,且專業人員隨時服務,可解決線上購物資訊缺乏的問題。
瑞士錶商 TAG Heuer 提高智慧手錶產量
Tag Heuer 計畫將每週 1,200 支智慧手錶生產量提升至 2,000 支,以滿足零售商訂單需求。此外,Tag Heuer 預計於明年底推出黃金與鑽石裝飾的智慧手錶。Link
Jerry:
在去年 Apple Watch 發表之前,有物報告主編 Michael 曾針對瑞士精品錶業的態度發表一篇文章,提到瑞士高價錶廠商們對智慧錶不屑一顧。事隔一年,許多廠商態度卻有了 180 度大轉變。像本篇新聞提到的豪雅錶,大幅提升智慧錶產量。無獨有偶,最近彭博社一篇關於 SWATCH 的報導,也提到 SWATCH 沒有停下研發的腳步,拿到 173 個智慧錶相關專利。顯然這些廠商對於 Apple Watch 開始感到壓力了。
根據富比世的報導,蘋果推出 Apple Watch 後至今已經賣出超過 700 萬支。而且其不斷推出高價錶款,像是搭配 Hermes 錶帶,以提升手錶的附加價值, 迫使瑞士高價錶廠商也得加緊腳步趕上。不過,智慧錶功能不像過去傳統手錶那樣單純,背後牽涉到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生態圈的問題。而這些都不是任何錶廠的強項。其硬體電子設計也遠比過去複雜,這都將對瑞士錶廠造成極大的挑戰。
英國物聯網發展協會 HyperCat 打造首座印度智慧城市
HyperCat 與印度政府合作,在印度中部大城海得拉巴成立智慧城市加速器。HyperCat 將整合城市中的各項數據,提供給印度新創企業使用,並指導企業將數據應用在智慧城市上。Link
蘇書平:
物聯網的成功關鍵不是硬體,而是服務和軟體。印度有相當多軟體人才,可以協助硬體廠商轉型。物聯網發展還有另一個關鍵要素,就是把數據(machine data)轉成有意義的商業洞見(business insight)。印度有足夠的統計科學分析人才,可以支援這種商務轉型。
其實從中國發展可以發現,蛙跳式創新是很重要的轉型關鍵。印度城市的基礎建設一直是外商投資人詬病的問題,但我認為印度投入智慧城市是個重要的轉折點。印度直接跳過基礎建設的發展階段,瞄準智慧城市,可以吸引更多外商和新創公司投入資本與技術,結合當地人才,協助印度轉型。
物聯網的關鍵是技術和行動商務。目前印度還是以功能型手機(feature phone)為主。如果沒有更多外商或行動載具公司進入印度,整個生態圈(eco-system)還是難以完成智慧城市。
封面圖片來源:Mike Moz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