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雲端專題】阿里雲協助新加坡新創發展|蘋果使用 Google 雲端平台|Intel 新處理器提升雲端效能
總主筆 Hawk 前言
有物讀者,早安。我是 Hawk。今天由我、楊偉智與蘇書平共同分析雲端產業。
在平台服務方面,Google 再下一城,蘋果也擁抱 Google 雲端服務。此外,Google 趁著 Alpha Go 聲名大噪,開放機器學習的 API。 阿里巴巴則選擇投資雲端新創。後起之秀的 Rackspace 提供私有雲代管。
在硬體方面則有 Intel 發佈 Xeon 第四代 CPU,強化效能,以及 IBM 與 Xilinx 攜手打造大數據的新方案。
2008 年雲端服務還只是喊喊的口號;今天各大巨頭都已把重心移到雲端。雖然台灣在雲端的軟體上面沒有顯著的成就,但這些巨頭使用的硬體多數還是來自台灣。我們希望讓讀者了解國際的脈動。
今日主筆:輿圖行動創辦人 Hawk、知能系統整合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楊偉智、台灣微軟資深業務經理蘇書平。預估閱讀時間:10分鐘
雲端新聞分析
阿里雲走出中國,拉攏新加坡新創公司
阿里巴巴公有雲服務「阿里雲」推出全球新創計畫,並在新加坡設立全球雲端事業總部。凡是被阿里巴巴選中的新加坡雲端新創公司,一年可獲得 1 萬美元額度,購買阿里雲服務與相關產品,以及阿里巴巴其他的創業服務,包含行銷、募資、工作空間等。目前此計畫的合作夥伴包含中國矽谷創業者聯盟與香港科技園。Link
楊偉智:
就像 AWS 穩固的領導地位一樣,阿里雲(Aliyun 或 AliCloud)在中國的公有雲市場早已經是大哥了。但是在海外,阿里雲還沒能抬起頭來。
阿里巴巴選擇從新加坡開始,進軍全球公有雲服務市場。新加坡夠國際化、市場開放、國際人才充沛、創業風氣鼎盛,又是東南亞地區首善之都。短期來看,新加坡可做為阿里雲進軍東南亞市場的指揮中心。長期亦可連結歐美市場。
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,對於中國的接受度亦大於其他國家。透過與阿里雲的合作,新加坡新創團隊也更有機會打入中國。
不過我覺得阿里雲給的 1 萬美金,或頂尖團隊的 1.8 萬都好小氣喔。儘管 1 萬美金對新創團隊不無小補,但是每個月只有800 美金拿來燒雲端服務,說真的也不多。有創業經驗的有物讀者大有人在,相信也會同意我的說法。
一般人對網路新創公司每個月的雲端花費可能沒有概念。我跟台灣某幾家成功團隊有些往來,略知一二。這些新創公司包含電話相關服務 App、視訊直播,以及廣告即時競價服務等,每個月來自雲端服務平台的帳單都是幾萬美金起跳。一個月 800 美金真的只夠塞牙縫。
蘋果將部份 iCloud 服務轉到 Google 雲端平台
iCloud 轉到 Google Cloud 的服務包括照片、影片儲存及音樂串流功能。上個月 Spotify 也宣布將其串流服務從 AWS 轉移至 Google。目前 iCloud 使用 Google Cloud、AWS 及微軟 Azure 三種平台。 Link
楊偉智:
Alphabet 在去年十一月請來矽谷大人物 Diana Greene 主掌雲端事業發展大計。近來 Google Cloud 便連連傳出捷報。繼今年二月從 Amazon 的雲端服務 AWS(Amazon Web Services)手中拿下線上音樂平台 Spotify 客戶之後,三月又搶到更大咖的 Apple。
蘋果的 iCloud 讓用戶可將相片和影片等檔案儲存到雲端。目前 iCloud 用戶號稱超過 7.8 億人。每個用戶依合約不同可以使用 5GB 到 1TB 不等的儲存容量,耗費儲存量與網路流量可謂相當驚人。對任何一家雲端服務業者而言,蘋果都是巨無霸級的大客戶。
這次蘋果與 Google 達成的協議,就是將部分 iCloud 服務轉移到 Google Cloud。蘋果 iCloud 在 2012 年開始使用 AWS 平台,據悉一年要付 10 億美金給 AWS,約佔 AWS 營收的一成。
雖然 Google 只是拿下部分的 iCloud 服務,但對 Google 雲端事業部是值得慶祝的重大的勝利。
首先,從市場面來看,Google Cloud 起步晚,在全球雲端服務的市場佔有率只有 4% 左右,遠不如 AWS 的 31%、老二微軟 Azure 的 10%。連追趕老三 IBM Softlayer/BlueMix 的 7% 都還有一點吃力。現在 Google Cloud 則聲勢大漲。
再者,蘋果與 Google 互相視為主要敵人。雙方在行動裝置系統 iOS 和 Android 上打得不可開交,卻在雲端服務上成了合作夥伴。或許這是蘋果降低依賴 AWS 和 Azure 的權宜之計。因為傳聞蘋果計劃將自有的資料中心由 4 個增加到 7 個,降低對公有雲服務平台的依賴。
大膽猜測蘋果和 Google 的這個合作不會長久。但無論如何,Google Cloud 這場勝仗意義非凡,向領先群靠近了一大步。
Intel 推出第 4 代 Xeon E5 處理器,提升企業雲效能
新處理器將提高企業雲端系統的運算能力。在發表會上,Intel 也介紹其他企業雲相關服務,協助企業在 Intel 系統上建置私有雲與公有雲。Link
Hawk:
當雲端服務逐漸取代個人電腦,Intel 逐步加重研發伺服器處理器。Intel 剛發表的 Xeon E5-2600 v4 就是強調能讓雲端運算更快。
在雲端的架構上,「容器」(container)架構逐漸取代「虛擬機」(VM, Virtual Machine)架構。「容器」更能榨出 Intel 多核心與更高頻率的處理器效能, 代價是消耗更多能源。最新的 v4 CPU 除了有 22 個核心,最高頻率也由 4GHz 增高到 5GHz。這讓處理器的效能調度非常有彈性。需要多工時,有多核心;需要單一工作時,又有超頻的高效能。
隨著墨爾定律走到瓶頸, Intel 走到 14 奈米的同時,也宣布拉長每一世代的間隔時間。放慢更新處理器的同時,Intel 也暗示了新的「記憶體 — 處理器」架構,也就是以軟體定義的架構(software-defined infrastructure)。我們就會看到 Intel 提出的全新電腦架構。
Google 開放雲端機器學習 API
開發人員可透過應用程式介面(API),將 Google 機器學習技術導入自己開發的 app。這些人工智慧技術包含影像辨識(如 Google Photo)、語音辨識(如 Android 手機的智慧助理),開發者都可以運用。Link
蘇書平:
機器深度學習(deep learning)是大數據預測的最新技術。最近 Google 發表新的人工智慧技術,包含 Google photo 以及 Android 手機語音辨識,都可用來改善 Google 搜尋引擎。這次 Google 釋放出更多的 API 給開發者。
未來 Google 除了在裝置市場佈局外,會增加更多的雲端佈局。這也解釋為何 Google 要挖角虛擬化軟體服務公司 VMware 的創辦人 Diane Greene 加入雲端部門。
根據 Forrester 的市場預估,未來雲端運算的市場在 2020 年可望達到 1 兆 9 千億美元。我相信未來 Google 會將發展重心從終端使用者的硬體裝置,轉移至企業用戶的雲端服務。就如 Google 的首席工程師 Hölzle 提到:『未來雲端將超越廣告業務,成為 Google 更大的營收來源。』Hölzle 在 1999 年就加入 Google,是公司第八位員工。他見證了 Google 整個資料中心的技術變革與發展。
在公有雲市場沒有經濟規模,很難勝出。Google 的勁敵包含 AWS、微軟以及 IBM,市佔率都遙遙領先 Google。加上 Google 沒有價格優勢,新推出的 AI 雲端技術也不夠新穎,要與其他雲端平台匹敵,還需要一段時間努力。
IBM 攜手美晶片廠賽靈思,推出 SuperVessel 雲端平台
開發者能夠在 SuperVessel 虛擬環境中測試 FPGA 晶片(下文詳述),並蒐集分析大數據。FPGA 晶片支援 OpenCL 及 C/C++ 程式語言。Link
Hawk:
臉書每天有 7 億的人使用,每天上傳 4 億張照片、45 億個讚和 100 億條消息。當越來越多人和企業依賴雲端服務,資料庫中心的挑戰也越來越嚴峻。
此時效能很重要。上一篇提到的 Intel 藉著增加處理器核心數、加快記憶體、改變系統架構,提昇整體效能。不過除了提升中央處理器(CPU)效能之外,也可以使用圖形處理器(GPU)並利用平行處理來提升系統效能。
FPGA(Field-programmable gate array,場域可程式邏輯陣列)其實是個老技術。不同於 CPU 可以處理任何工作,FPGA 經過程式化後,只能處理一種工作,但效能可能比 CPU 大上 10 倍甚至千倍。
IBM 與 Xilinx 合作,將大數據裡面處理固定運算的部份,透過 FPGA 加速。如此不僅能提升系統效能,還可降低硬體成本與電費消耗。另外 Xilinx 也讓開發人員可以用熟悉的程式語言,快速的將設計導入 FPGA。
美國雲端企業 Rackspace 推出私有雲代管服務 OpenStack Everywhere
Rackspace 的 OpenStack 是企業私有雲服務。過去,使用 OpenStack 的企業必須自行購買硬體與管理人力。新推出的 OpenStack Everywhere 是一種雲端管理服務;企業只需提供場地並支付管理費用,其他的就交給 Rackspace。Link
蘇書平:
未來企業的 IT 投資將慢慢從資本支出(按:capital expenditure。一次性的購買成本。例如買印表機。),轉成以雲端為基礎的維運成本(例如租印表機)。新一代的 IT 架構能提高企業的業務靈活度。
Rackspace 4 月發表了 Cloud in a Box,是一個以 OpenStack 為架構的私有雲。OpenStack 是個開放原始碼計畫,任何企業都可以取得並使用。不過營運通常需要龐大的技術團隊維護,整體成本不見得低。企業透過 Rackspace 的 Cloud in a Box,可以直接將現有的 OpenStack 軟體、硬體以及服務,打包成一個資料中心。
未來,公司的資訊長想在不同國家佈點機房,可以輕易地用貨櫃型機房,複製到各地的資料中心。這跟過去的管理是截然不同的轉變。過去資訊單位最大的挑戰是學習新的雲端技術;現在透過這種全包(all-in-one)服務,能更容易採用雲端。
來自總主筆 Hawk 的問候
又來到了週末,希望今天不要太晚離開辦公室。準備愉悅迎接週休吧!週末愉快!
封面圖片來源: Pexel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