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圖片來源:台大創聯會
在報名參加「2012冬季台大實習生媒合會」時,我跟主辦單位承諾活動結束後我們會寫一篇心得感想。現在來交作業了。
《有物報告》創業五個月至今,人力僅能專注於創造優質的內容;在行銷、網頁設計、甚至廣告上的人力都左支右拙,因此自然對招募實習生非常有興趣。當我們看到台大創聯會的活動簡章,就馬上報名了。
12月1日活動當天,又是一個煩悶的陰雨天。有物團隊輕裝簡從,只帶了一張海報、一台 Macbook Air 跟幾張「招生簡章」就上場。環顧會場,有些團隊相當專業,有大電視、直立招牌架、甚至還有小禮品贈送!
在活動開始之前是佈置時間。我趁此機會到其他攤位認識其他團隊,發現他們的領域五花八門、各型各色。有網路行銷、奢侈品部落格、呼叫水電師傅、店家評論換點數等等。一些創投界的領袖人物也出現在會場。
當下午一點一到,學生開始流入會場時,會場馬上熱絡起來。每個攤位學生都絡繹不絕,穿越走道還得閃來閃去。
原本我們還擔心天氣差,加上我們網站比較嚴肅,能有小貓兩三隻就不錯了。沒想到有物的攤位一直陸陸續續有學生來探詢,四個小時下來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。學生們都有許多問題,我和我的夥伴很快就「燒聲」。
總計4個鐘頭之內,共約40位學生在有物留下聯絡資料,其中約15位當場提供履歷。會後,有6位學生 follow-up,寫信跟我們另外約時間第二輪討論。對我們來說是大吃一驚的成功。
應徵實習生的三種大學生
活動完畢後,我們歸納來到我們攤位的學生,說出口的第一句話有三種:
1. 『你們網站是做什麼的?』
顯然,這位學生來到媒合會之前沒看過有物報告,也不知道有物的需求。
所以我只好從頭解釋有物是什麼:『您好,有物報告是針對中文科技業,提供深度、專業、有趣的內容媒體』、『不不不,我們沒有開箱文』、『啊,我們也沒有美女貼圖』....
我並不討厭推銷有物報告 -- 沒有一個創業者會不樂意介紹自己的產品。而且說真的,這個問題很合理,以前我每天都聽到(最近越來越少)。
但在一個徵才會,讓徵才者解釋公司的性質,通常是失敗的開始。幸好這幾位學生是少數。
2. 『我有看過你們網站,你們是做科技類文章的對不對?』
這類學生其實也沒有看過有物,他對有物的理解來自徵才活動網頁上的介紹。但至少,他有研究過我們網站,也真的對我們網站有一點興趣。
這類學生是大多數。我們多半都很樂意再花時間解釋有物的目標,以及我們徵才的條件等。
3. 『我覺得你們那一篇專利文寫得不好』、『你們網站的文章分類怪怪的』、『你們出文很不穩定』
這種學生我們最愛。一見面就指出我們種種不足,顯示他不但對有物熟稔,而且他在乎(care)有物的品質。
甚至有幾位學生說:『有物是我最有興趣的公司』,或是『我第一個就直接來你們攤位』。雖然明知那是客套話(明明她手中就拿著別家的傳單),但這幾位學生馬上就成為我們的優選。沒有比愛 BMW 的人更適合在 BMW 工作了。
上述的分類不僅適用應用實習生,也適用一般找工作求職。在應徵工作時,請一定要做好準備,表達出對對方的熱愛。學生們看不出來,但其實我跟我夥伴當時都非常的疲倦,因為為了籌備另一個活動已經睡眠不足了。能聽到一兩句支持的話其實是很有鼓勵作用的。
變成徵才者之後,我才發現的事
來創業以前,我是求職者;來創業以後,我是徵才者(怎麼很像某電腦補習班廣告)。
第一次身為「收履歷」的一方,我忽然發現一些以往沒注意到的事情,分享給未來要應徵實習生或正式工作的朋友參考。
1. 我們不記得你是誰
有幾位 follow-up 的同學,信裡說:『主編你好,我叫 XXX,我當天有跟主編聊過。你願意接受我嗎?』
這下尷尬了,因為當天我跟至少30個人聊過天,真的很難記住每一個人的臉。
所以麻煩你信中多附些資料,例如「我戴鴨舌帽、3M 口罩、長風衣」,或是「那個唸會計、彈琵琶、還打翻水在你身上的人」,這樣我們比較敢接話。
2. 我們看不懂你寫的字
有些同學留下 email,但我們事後端詳了半天,還是不確定你姓張還是姓鄭。或許這些同學更適合唸醫科當醫生,聽說字跡潦草是醫生明哲保身的方法之一。
3. 我們不想給你錯誤的期待
當天有一位同學,在面談的最後很直接的跟我說:『我希望有薪水,因為我有家計壓力。』她的履歷也清楚的寫出他在尋找有薪水的職缺,不是在討價還價。
雖然有物沒有給薪,只能跟這位應徵者說抱歉;但她贏得我們的尊重,因為她知道自己要什麼,也不浪費彼此的時間。對我來說,一個在乎金錢的求職者,必然有相當的衝勁跟不錯的商業敏銳度,絕對是加分。
4. 要 follow-up!
承第一點,如果你真的對一家公司有興趣,面試後就要 follow-up ,不然我們不記得你是誰。既便我在面談時非常欣賞你,但面談後如果我來不及記下你是哪一位,回到家後我很難從40人的名單中認出你是誰。
大學生是社會的推動力
活動當天其實各校學生都有;除了台大之外,也有許多來自政大、中央、元智、清大的同學,也有替代役跟役畢的朋友。許多理工科的同學來尋找網站設計、介面設計、或是使用者經驗相關的實習職缺,也有些商管學生來應徵行銷、編輯相關的職缺。
最近有很多有關大學生的新聞,或是針對大學生的批評。但從這次媒合會,我很明確的感受到大學生的積極、活力跟徬徨。不論我們的社會如何讓人失望,總不可能歸咎於還在學校的學生們,沒有人比他們更期待一個進步、向上的社會。
但話說回來,到創業公司實習不一定適合每個人。實習是一個實驗、體驗工作環境的方式,是一種降低風險,避免未來打錯工、入錯行的策略,比較適合在學的學生。一旦離開校園,我倒建議先投身職場,或是到比較有規模的創業公司上班,了解已經有專業分工的公司的經營方式。
不需要上班太久(如果你熱愛創業);就當是創業之前,實習有給薪的上班文化吧。